南朝陈朝国亡后,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长安,其中包括后主陈叔宝在内。后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孙陈兼,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,官右补阙。兼之子京,仕于德宗朝。京无子,以侄陈褒为嗣。褒任盐官(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)县令,生有一子叫陈灌。陈灌之子陈环任临海(今属浙江)县令时,举家迁往福建泉州仙游(今莆田市)。他有六子,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,注司马迁《史记》行于世。
义门陈氏其实也来自颍川陈氏,但又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大望族。
年(公元1062年)陈氏已达到3900余口,是世界上人口最多、规模最大的家庭。唐僖宗李儇御诗《赞义门陈氏》:“金门宴罢月如银,环佩珊珊出凤闉。问道江南谁第一,咸称惟有义门陈。”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“真良家”,次年又赠“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,合爨(或同居)五百年天下(或世上)无双。”一联。宋朝裴愈题写了“天下第一家”匾额,因此世人皆称江州义门陈氏为“天下第一家”。宋太宗还御书“一犬未至百犬不食,牢内异物皆效义;一吠突起百吠齐怒,寨中同声共护门。” 一联,于其家百犬牢。《中华姓氏通书》称“义门陈氏天下奇,百犬同槽奇中奇”,也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。 家族过于庞大,便给统治者带来了危机,文彦博、包拯等大臣建议分析居住,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,以陈氏孝义太盛,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,教化民风为由,于嘉祐七年(公元1062年)七月派人监护分析。 有趣的是,分析家产时竟是按照天子御赐的编号,把陈姓在郑州(今属河南)、潭州(湖南长沙)、黄州(湖北黄岗)、汉阳(湖北武汉)、安庆(今属安徽)、棣州(山东惠民)、松州(四川松潘)、泸州(今属四川)、光州(河南光山)、洪州(江西南昌)、舒州(安徽潜山)等地的产业,分为291一份。 又把德化(江西九江)、瑞昌(今属江西)、星子(今属江西)三县田分为27份,德安、建昌(江西奉新西南)的财产分为20份,这些均不在291份之内。 他们迁往居住的田多达290余处,江西、河南、浙江、湖北、广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海南、四川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上海、天津等16个省、市均有陈姓的足迹。 若以县份计算,陈姓分布于125个县市中,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,占28个县市,最少的也有1个县。因为这些陈姓都从江州义门析出,因而各家门口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,各地又有 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。 据查,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人物陈云、陈毅、陈赓,国民党元老陈立夫、陈果夫、国民党将领陈诚、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陈独秀等,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。
义门世次歧异成因探析
湖北省武穴市陈殿荣宗贤的《江州义门宗谱存疑问题考》,列举了许多“谱与谱、 谱与志、谱与史均存在相矛盾的问题”,诸多史家,学者和宗亲也有相同的看法。其中一些问题,清代续修的宗谱已经提出,如金山庄、果石庄、关山德星堂、江西三眼桥等宗谱均言“谱与谱有不符,史与史亦有不符”、“旧谱之言不尽可据”、“言谱者不可不考也”。笔者在陈月海、陈殿荣、陈惟林等宗长,研究考证义门世次的基础上,就世次歧异的成因,谈些肤浅的看法。
“由于年代湮远,早期的谱牒因兵燹、天灾、人祸而致失传”(1)。历史上江州义门频受兵燹之祸,其中最为惨重的有三次:一是南宋建炎二年(1128)流寇李成率众劫掠,“纵火焚历朝敕赐,义迹俱尽,仅余旌门三间,祠堂五龛,牌坊一座”(2)。二是南宋时期,“金兵犯境,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,对抗金名将陈士尹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,将义门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”,“分居在九江境内的部分陈氏后裔被迫逃往异地他乡”(3)。三是元朝末年,“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,朱元璋为报复,派兵进驻陈友谅祖居地‘义门陈’,进行洗劫,并将‘义门世家’陈姓定为‘疍民’、‘丐户’、‘不与齐民齿’,致使一些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”(4)。那些分散在江西各地的义门后裔,也被迫举家外逃,纷纷流落他乡。在这种族败家破、流离失所的危难中,唐、宋时期的义门古谱毁失殆尽,幸存于世者廖廖无几,且支离破碎,最终“化为乌有”。元末至明初,各地虽有续修宗谱,皆因年代久远,资料残缺,多有错处。现存谱牒中,属于清朝中、后期的版本亦为数甚少。
义门宗谱的重修或续修难度甚大。一是远在南朝陈被隋灭后,皇子皇孙被掳入长安,许多王室成员隐世避乱,其后没有什么名人显事的史志记载。“《义门记》虽然点出了旺、机、感、蓝、青诸人名字,然而毫无事迹可写。在一般情况下,世次混乱是与无名人显事联系着”(5)。二是义门后裔散居海内外,天各一方,相距甚远,交流困难。仅从邻近几庄搜集的文物资料,也是残篇陋简、断碑颓碣,运用“失者补之,乱得(则)序之”的方法,补辑而成续谱,其中谬误势所难免。如旺公迁德安建庄的时间,有云:“唐玄宗开元十九年”,有云“唐德宗贞元元年辛末四月”,有云:“唐元和十四年乙亥。”这就是“失者补之”造成的结果。三是许多谱志又因抄写、印刷之误,多有错字别词,漏句缺节。有一民国初期印制的宗谱,将“志高字舜举”错为“志高生舜举,舜举生达礼。”而达礼则是叔明四世孙蕴珪的字号。有谱云陈兼“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”,笔者怀疑将旧谱“唐高宗上元二年生,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进士”之句,续谱转载时错漏而成。四是“某些续谱者缺乏考究,任意增、删、改,使之痈肿而脱节,以致讹传”(6)。诸谱均云:“蕴珪生兼”,尚有一谱云:“蕴珪生良,良生爵、爵生兼”平空增加两代人。近两年出版的宗谱,转载《宋史·陈兢传》时,把“伯宣子崇”改写成“伯宣九世孙崇”。由此联想到《义门记》有关世系的内容,不得不令人生疑。此文作者胡旦是“大宋内阁兵部尚书制诏总裁”,有名的饱学之士。他对明显的世次问题能“俱知其状,因为之记”(7)吗?看来此文大有后人妄改之嫌。正如《大冶旧谱》载:益国公周必大言《义门碑》“疑后来碑误”,《宿松谱·唐宋孝文节选》言:“抑碑经火后,本版错误”。
各地宗谱所载义门世次岐异甚大,与义门显祖要事的年代极不相符。现经深究细考,原是“整体错位”,即将叔明五世孙陈旺及其后人,整体移于第十世伯宣之下,而成“其孙旺”。为何出现“整体错位”的呢?主要有两个原因: 第一,先天不足,后天失调。“义门陈家既是一个庞大的生产单位,又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,具有封建政权的性质”(8),“家庭财产公有,普遍劳作”(9),“过着原始共产生活”(10)。这种家族撰修的世谱,不必花重金付梓刊印,人工誊写孤本即可。同时抄写房谱若干,分别记载各房“一脉相承”的嫡系状况,没有涉及他房世系。撰修此类谱牒,完全按照“重长略幼、重显略平”和“书官不书民”的封建宗族观念,主要录载长房和显赫名人的事迹。陈兼一支既属长房,又有较多的官宦之人,加之从陈崇起,连续几任家长都是该支后人,故在世谱中突出宣扬。而陈旺一支系乃次房,人皆平民,仅载名讳而已。直至入宋后,陈旺一支的陈旭、陈蕴、陈泰继任家长并授官,故在天圣元年(1023),宋仁宗追赠旺、机、感、兰、青五世祖为国公之爵,并敕建五祖祠专祀,才显耀于世,后将《宋赠义门陈氏五世公爵敕》录入世谱。这样的世谱,无疑存在很多先天性缺陷,很难经受住历史的风化雨蚀。南宋时期,故居遭焚,义迹俱尽,留守后裔逃散一空,世谱早已化为灰烬,房谱残存无几。后来重修宗谱,只能依据一些残缺不全、零星散乱的资料,补辑而成,也是“旧谱散出、殊多错简,今参互考辑,信固存矣,疑以仍旧,重其传也”(11)。 第二,官府干预,奉文改谱。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),官府表扬义门遗址。因德安“不当驿路,又无子孙生员在学,祠之则典守无人,遗之则湮没可概”(12),只在德安义门遗址“立碑表识”,而在德化(今江西九江县)义门铺“围墙树坊”。次年,德化县五十一庄联宗建祠修谱,“奉宪饬改”(13),按照“斯谱重表扬也,故公(伯宣)移先之”(14)的意图,大肆“删改家谱”(15)。将伯宣移到旺公之前,“则以初祖称”(16)。名谓“移先之”,实则把陈旺及其后人整体移位于伯宣之下,本是伯宣的六世从祖,反而变成了“其孙旺”,“伯宣子崇(17)”变成了“九世孙崇”,义门“两支七房”,亦随之变成“一支五房”,致使义门世系与世次混乱至极。由于德化各庄抵制,这项“删改家谱”拖延了230多年,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),官府插手派员审谱,各庄“奉文改谱” (18),“凡旧谱之未符者,应汰必汰;新文之协允者,应增必增” (19)直到官员满意为止。此后,各地以德化联宗谱为蓝本,相互传抄,越传越远,妄断滥增愈来愈多,终致谱、志、史之间矛盾叠出。 义门世次歧异的成因有多种,择其要者为上述三种。探析世次歧异成因,有助于对世次的考究。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,对整个世系结构和重要历史人物,全面地、系统地、辨证地进行综合分析,由表及里,去伪成真,就可以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。笔者坚信,通过陈氏宗亲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,一定能够编写好一部义门陈氏史;义门丰富的文化瑰宝和优良传统一定会发扬光大。 注:
(1)、(6)陈月海致湖北石首陈立函;(2)临江粑铺回归庄谱载德安县正吕广《跋》;(3)、(4)《德安之窗·义门史介》;(5)、(8)许怀林《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》;(7)宋·胡旦《义门记》;(9)陈月海《江州义门陈文史概述》;(10) 陈雁南《东佳书院的沿革》;(11).(14).(16)《九江谱·明嘉靖甲寅年重修宗谱序》;(12)《九江府复勘申文》;(13)、(15)《九江谱·火巷庄迁禄原坂派戊申序》;(17)《宋史·陈兢传》;(18)《九江谱·宋咸平壬寅岁原序按语》;(19)《九江谱》载陈绍型、陈绍廷九人同撰《戊申序》。
由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,可以断定“义门陈氏”是古代文明之典范,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王的旌表,可称中国古今之最。据史料记载,“义门陈氏”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,当时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,江南人家平纠纷,净争讼,知礼仪,忠国家,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。因此,后人有“义门陈”盛于宋之说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