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我的博客

chen13105980620.blog.163.com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我十分强调自己的独立人格,对问题的探索有着自己的见解,对生活的态度积极。我的爱好是读书、游泳,业余爱好是做诗填词。

芦花镇发展到上海滩的启示  

2014-10-30 21:26:55|  分类: 回顾历史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今天的上海市建于1921年北洋政府时期,鸦片战争之前叫做江苏省上海县芦花镇。读赵尔巽编撰的《清史稿》时我们可以看到,当时处在江苏省上海县长江口的这个镇,因为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芦苇,因此被称为芦花镇。芦花镇当时有二千人左右,他们以贩盐、从事渔业为主,也有一些人种田、做生意及其从事其他的工作。这个时候的芦花镇是民风纯朴,特别是人们之间和睦相处。虽然人们之间也会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进行的争吵,甚至还会为一些小事而相打。但却是今天吵架、打架,说不定明天双方又好起来。因为他们知道“远亲不如近邻”这样的道理,这就是住在这个小镇上,人们之间是“低头不见抬头见”,说不定哪天自己有什么事还需要邻居帮忙。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,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《中英南京条约》。这个条约其中之一,就是中国向英国开放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、上海,即“五口通商”。而在这“五口”中,英国最看中的就是地处长江口的上海县芦花镇。因为芦花镇可以沿长江走向内地。这样一来,就决定了开发这个芦花镇。鸦片战争后,芦花镇的开放,最初是江浙、江淮一带的人大批涌入到这里,后来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北方人也涌入到这里。因为芦花镇的范围十分有限,就决定了不断地向周围的芦花滩扩展,从而一步一步地使昔日这个小小的芦花镇变成了“大上海滩”。当芦花镇变成了上海滩之后,由于处在一种“鱼龙混杂”的局面,这时,昔日芦花镇那种纯朴的民风在“大上海滩”就渐渐地消失,民风不再纯朴了。因为很明显,过去的那个芦花镇中,范围就那么一点点,人与人之间十分熟悉,使得人们之间在交往中甚至到了“不设防”的地步。然而,当芦花镇成了“大上海滩”,各地的人涌入到这里之后,人们所看见到的是一个个陌生的面孔。因此,人与人之间这个时候是互相之间防备对方。在防备对方的过程中,既表现为互相争斗,又表现出在争斗中互相利用。争斗的结果便是极少数人成为了上海滩的大佬,绝大多数人则成为了上海滩的小赤佬、小瘪三。谈到这个问题后使我们联想的是,长期以来,把这一切都说成是外国帝国主义侵略、奴役中国人民的结果。然而,当我们认真分析的时候便可以这样说,这一切从根本上讲,就是中国人斗中国人的结果。这时我们同样联想着,这一切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地反省。多年来,在很大程度上讲,就是不从自身找原因,把发生的一切消极之事都说成是国外势力影响和渗透的结果。如果我们今天还继续持这样的思维定势,要想使我们这个国家、民族复兴是很艰难的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4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